當我們走進伊和烏蘇嘎查伊布格勒圖家時,已近中午,正是炊煙升起之時,可伊布格勒圖家中空無一人。沒過一會兒,一個面色黝黑、帶著陽光笑容的青年開著農用車,車斗上拉著四五頭毛色發亮的黃白花牛犢徑直開到我們面前,剛在冬營盤忙活完的伊布格勒圖急匆匆地趕了回來。他擦拭著額頭的汗珠,望著棚圈里健碩的華西牛,臉上滿是笑意。誰曾想,這位曾經在城市里有著體面工作的青年,如今成為鄰里鄉親們眼中“闖新路”的養牛帶頭人。
2018年畢業于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物醫學專業的伊布格勒圖順理成章地在烏拉蓋改良站參加工作。故事的轉折點始于6年前,彼時,家鄉牧區仍以傳統散養為主,片面追求數量,對肉牛品種重視不足,肉牛生長速度慢、品質差,不但加劇草場生態環境的惡化,加上市場價格的波動,牧民們辛苦一年卻難有高收益?!包h的鄉村振興政策里,專門提到要扶持特色畜牧業,發展良種繁育,這增加了我放棄工作回家鄉養牛的動力?!闭叩摹皷|風”讓伊布格勒圖動了心,他毅然辭去穩定的工作,帶著畜牧獸醫知識和滿腔熱情回到家鄉草原,決心用新知識盤活家里的老牧場。
“要養就養最好的牛!”伊布格勒圖的第一步,是徹底轉變養殖思路。他摒棄“靠天養畜”的舊思路,依托黨和政府關于牧業轉型發展的好政策支持,先后建起肉牛養殖棚圈、儲草棚等基礎設施,政策的紅利讓他降低了前期投入,真正讓牧場“提質增效”的是伊布格勒圖掌握的冷配技術,本身有著獸醫專業知識基礎的他積極參加旗、蘇木兩級舉辦的肉牛冷配技術培訓,從精液的保存、發情鑒定到人工授精,每一個步驟都加強實操練習,后來已經熟練地掌握了冷配操作技術。開展冷配以來,伊布格勒圖家的肉牛良種率有了極大提高,改良后的肉牛生長周期短、品種好,養殖收入較傳統模式翻了一番。
嘗到甜頭的伊布格勒圖又計劃著進一步改進技術手段,加快品種改良的速度。去年,他創新思路,從烏拉蓋“國家核心育種場”引進優質母牛、種公牛的胚胎,從自家畜群中“優中選優”,選取33頭優質生產母牛,邀請專家探索開展胚胎移植技術,移植成功率達到了60%。伊布格勒圖看著這些體格健碩的牛犢,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他說“國家免費提供優質肉牛胚胎,移植成功后每頭牛犢還補貼2000元,經過改良后的種公牛犢比未改良的公牛犢市場價格高出50%左右,今年我準備自己做胚胎移植,可以更精準的掌握母牛發情期,成功率預計可以提高到70%左右,多虧了黨和國家出臺的肉牛繁育的好政策,讓我們牧民在牧業轉型發展中得到真真正正的實惠。”如今,伊布格勒圖家的華西牛數量達到180余頭,他說出欄后預計剩余130頭左右,他正在積極申請盟級肉牛核心群。
從“鐵飯碗”到“養牛人”,在黨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浸潤下,越來越多像伊布格勒圖的青年不僅讓自己找到人生的價值與方向,更讓家鄉的草原煥發出新活力,用科學技術賦能現代畜牧業發展,讓草原上的“牛經濟”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打印
關閉
蒙公網安備
15252202000107號